文/一棵榆树$ B! m3 w2 I# d3 ]# m
2 _! C; Y1 ^& }/ y: k7 ^首次读萧红的《呼兰河传》还是刚来湘郡在彭群老师班上实习的期间读的。因为那时班上的同学们都在阅读《小学生萧红读本》,也在那时,同学们正在学习《祖父的菜园》一课。# C% B3 G: T6 a$ V" q2 }
1 w" _ z( P# @1 M3 r
《呼兰河传》是一部很独特的艺术作品,作为萧红的代表作,字里行间都涌动着她的孤寂情感。茅盾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俗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眩惑。”很精到地指出小说中流露出低沉、忧伤甚至带点病态的成人般的情绪内涵。7 Y1 i+ \3 W* f" |1 y9 l% u
- r( G6 P# A7 I3 P《呼兰河传》里写到过一个粉坊,粉坊里的人住着摇摇欲坠的房子,漏着粉条,总吃着不干净的粉条也不会生病,还总唱着歌,萧红说,那唱不是从工作所得到的愉快,好像含着眼泪在笑似的,萧红还说: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总觉得,这话是写给她自己的。自始至终,《呼兰河传》中萦绕的便是这样一种寂寞的氛围。寂寞、荒凉是读这篇小说感受最深的一面,拨开寂寞的氛围,看到萧红寂寞的心境、寂寞的文字。萧红透过寂寞氛围表现的孤寂情感除了给人以含泪的微笑、含泪的幽默外,还在平静的叙述中透过寂寞显示了写实主义的力量。茅盾在给《呼兰河传》作序时说:“无意识地违背了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终于死了,有意识地反抗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萧红则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小城,怀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那么,在全民族抗战的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萧红为什么要书写这寂寞的小城,描绘那些曾经所见所闻的荒凉生活呢?是不是因她在香港时的孤寂无力,从而转向私人怀旧的抒情呢?萧红曾经说过:“一个有出息的作家,在创作上应该走自己的路……其实有各式各样的生活,有各式各样的作家,也有各式各样的小说。”萧红选择了与她寂寞心境相一致的情感基调,精心营造了一个笼罩在寂寞氛围之下的呼兰河。透过这种寂寞氛围,让我们感受她的孤寂情感,以及孤寂情感所展现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_( w5 l! i. o; d, p1 f
0 b1 }& M8 e: s' d f
之后的日子里,我又观看了汤唯主演的关于描写萧红一声的电影《黄金时代》。这才让我更加认识了这位寂寞、凄冷的萧红。也许是因为一生的飘零,总觉得萧红的人也有股子说不出的清冷,这种清冷不是她对外物的疏离和冷漠,而是外物对她的不够温柔。所以一旦在为数不多的照片里看到萧红的微笑,就觉得怜惜,觉得那是灰暗中的一缕红,鲜艳又孤独的那么明显。而对于这样一个敏感忧郁的女子是一定要有位有心人为她拍照的,因为她的欢乐那么稀薄那么容易稍纵即逝,一定要在恰当的时候为她留住那欢乐的一刻封存起来,日后孤寂时才好聊以安慰:毕竟,也不是没欢乐过的。
2 K! I6 t$ y* Y4 k& e7 Q- g2 X* e" _
2 m" E* \6 q6 x, k* k萧红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她的文章太美,不可方物。所有的悲痛,在萧红笔下变得不动声色,不渲染不叫嚣,不煽情不冷漠。喜欢萧红温和悲悯的情怀,细腻大气的笔触。萧红是一朵伤残的花,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不合时宜地绽放。31载春秋,三两段催心折骨的爱情,三两本传世的经典作品,多愁多病身倾国倾城才,这样的生平已是传奇。
2 G% l7 T3 T! ]2 W5 R# h
; Z0 u* f+ M/ ?" ] L2 j在《呼兰河传》中,萧红深情地回忆了她与祖父相处的点点滴滴和骨肉情深,正如她自己所说:“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说向着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萧红以回忆的笔触温暖地告诉我们,“祖父笑得和孩子似的!”可惜的是,祖父过早地走了,萧红唯一的情感牵念没有了。# o' k$ @' V6 g: }, `! I6 ^2 E
! l) w( e4 ]2 @小说的结尾,寥寥数笔,透出无尽荒凉。“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6 F- ~! [; c2 ^# t- W4 ?
a0 p$ e& T* c" S! A: b$ e$ H1 h这样一位才华横溢却寂寞早逝的女子,于我,除了深深的惋惜和悲悯,还有无限的热爱与追思。
, G. e, Q5 ]. Q/ R. k8 t$ N; k
+ l s! O) R! w/ X! N& j4 @* V; h3 C0 B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7b6629070102w7zt.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