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出意外,报纸这样的东西断送在我们这一代报人手上,已不是什么悬念。我们还年轻,报纸却老了,挽歌隐隐传来,正是仓皇辞庙日。”——《21世纪经济报道》创始人之一刘洲伟 作者:吴国辉 当都市报黄金期已成过去,当下又面临着新媒体的巨大冲击,都市报人是抱残守缺,困兽犹斗,还是与时俱进,吐故纳新?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本人在纸媒浸淫近20年,我的态度是,必须跳出纸媒的思维局限,抛弃掉曾经的优势感,做一些必要甚至痛苦的改变,或许能带我们走出困境。 一、可不可“价值重构”? 武汉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金海提出,新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的价值消减是事实,但并不等于必然消亡,可以通过“重构价值”获得新生。即传统媒体可以用信息的质对抗新媒体的信息量,实现价值重构,将信息量这块让渡给新媒体,专注于信息的质。他的提法很新颖,也很实际。但他只提到“量”的让渡,并没有提到“快”的让渡,我认为可以作出两个让渡。 一是信息“量”的让渡 办一张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的厚报曾是读者市场对报纸的基本要求,也是都市类报纸引以为豪的事情。但进入互联网时代,这一情况已发生根本性变化。一张报纸版数再多,办得再厚,也无法与互联网的海量信息比拟,加之发行成本倒挂,厚报在互联网时代显然已不适时宜或不自量力。 因此,当下我们应牢牢树立“不拼海量拼质量”的理念,毫不犹豫地将信息的量让渡给网络媒体,在信息的质上下功夫,把厚报办“薄”,将内容办“厚”①(带数字小标的文章引用,详见文末。下同)。通过精心筛选和编辑,将有用、有质量的信息提供给读者,让读者花最少的时间看到最想看、最需要看的信息。 在“做薄”同时,也可考虑“摊薄”,即分成不同的几叠,分装成册,单独售卖。读者可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购买,而不需要花更多的钱买一大撂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东西。想了解财经新闻的读者可买财经叠,想看娱乐时尚新闻的可买娱乐叠,喜欢社会新闻的可买社会叠,这既节约了报纸印刷成本和发行成本,也节约读者的阅读时间和受众注意力。 二是信息“快”的让渡 与信息的海量内容上一样,在信息的即时传播上,纸媒也无法与新媒体比拼,但可在“准确”、“权威”、“有效”上一展我们的优势。 新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兴起,信息速度更是超乎人们的想像。Facebook已坐拥全球8亿用户,Twitter用户有1.5亿,每秒产生1000条微博,用户每天发布超过2亿条微博。新浪微博高峰时段每日也能产生1亿条内容。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尽管我们有安徽最大的采编团队,你也不可能大过自媒体的人数。他们随时都在事件的现场,随时都可以将自己所见所闻发布到各种新媒体平台上。在快速发布上,我们必须承认无法与新媒体竞争。 但是,我们不与网络新媒体拼“快”,并不代表就对这些信息无动于衷,而是要及时关注和收集网络媒体的重要信息,并将其作为信息源,通过质疑求证、梳理补充、深度解读等,“深化”和“升华”新媒体信息,变网络上的碎片化信息为完整信息,变网络上的“快阅读”为报纸的“慢阅读”和“深阅读”,展现报纸特有的新闻魅力。 不怕新媒体快报在先,而是怕简单地跟在后面做网络媒体的印刷版。传统媒体要通过“反碎片化”操作,将快而杂乱的信息碎片有机地组织起来,在研判新媒体的传播内容和方向后,进行新的议程设置,生产出比网络媒体更新、更全、更准确、更有价值的内容。 二、能不能“互动”起来? 社交媒体最大的优势是互动性,但纸媒是否无法克服互动性不强的问题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一是强化报纸版面内容的互动 尽管现在几乎所有的都市报都开有“热线新闻”版或“互动新闻”版,但纸媒编辑记者的互动意识仍并不令人乐观。我特意查了一下安徽所有的晚报、都市报,发现版面上都没留有编辑或编辑部的任何通信联络方式。那么请问,读者对你版面刊登的信息内容有想法,有看法,甚至有新内容要反馈,他们找谁互动交流呢? 这方面,国内一些知名度较高的都市报做得比较好。《新民晚报》、《大河报》每个版面都留有编辑邮箱,《羊城晚报》、《燕赵都市报》留有部门邮箱,《扬子晚报》是编辑邮箱和部门电话都有。这虽然是小事,是细节,但反映了一张报纸的互动意识。 ……
购买主题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2 金币 才能浏览
|
Powered by Discuz!
© 2019-present New So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