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爱笑的女孩儿0930 L. ]& J/ A9 R
( h- R6 @9 X8 P) V如果说刚开始涉猎《非常理想,特别现实》这本书时,心中多的是排斥,那么再次读它时,心中更多的是敬畏和对自己人生的思考。# U( v8 Q7 T& o" w3 Y, A
: d- w# E9 l& V- a1 z' w; ?3 ]: q为什么刚开始读时会有些排斥呢?我觉得应该是逃避心理在作祟吧,我们看过国外很多优秀的学校很先进的做法,看过国内很多一线城市的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改革的成功,有时候去出差,参观过一些非常优秀的学校,当时心里就在想什么时候我所在的学校也能像这样呢?可能是一种悲观心理,只是向往,但却从来没想过要去改变。就像廖校长问我们的问题,鸡蛋从外打破是什么?从内打破又是什么?当廖校长问到这个问题时,我很快想到了食物和生命,但放到现实生活中,却常常是不愿意去从内打破或者说没有从内打破的自信和勇气。
8 P9 F" C% q+ }+ f) p* U! ]- m, ~# q3 G9 H
我觉得这是我自身受教育的失败,也是自己一直以来思维定势,习惯了安于现状的结果。而我这样一个不自信,失败的人,现在又在影响着祖国的新一代,想想真的有些可怕。
6 r x5 Y1 f% ]3 |* v# l6 }1 h4 n8 m% n2 Y4 R& \, j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而2017年,因为《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这些节目的爆火,又引起了一小部分人的思考:现代的中国,我们从来不缺“朗读者”的感性泪水,最需要的是“赛先生(科学)”的理性精神。作为教育界的一份子,我觉得这些问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作为一个失败的教育者,我觉得我得迅速跳出舒适圈了。- Z( X. d2 v9 S. \0 b* i' Z7 x
$ w; ]( N3 ~! Y- M$ `( K6 E9 m' i K可喜的是,教育部已经开始行动了,2020年1月13日,《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印发,决定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招生高校要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制定单独人才培养方案和激励机制,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的高校,要加强对人才培养的统筹。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学生可单独编班,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实行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
`, d% g4 l+ h
; W$ _6 t5 c5 I* h* s% s" [( W. v而看了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先生的《学校如何运转》,北京市十一学校党总支副书记,物理高级教师张之俊和北京市十一学校媒体与出版中心主任杨雄主编的《非常理想,特别现实》后,我们会发现北京市十一学校秉持“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的宗旨,努力培养志向高远、诚信笃行、思想活跃、言行规范的未来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而这从头到脚对学校进行的改革,与强基计划恰好进行了无缝衔接,而且十一学校最近设立的“十一智造”也是在强基计划的背景下,为孩子们提供属于他们的科技发展平台。
* C/ Z' o. g4 O% k4 m* ?3 W0 R
而我们其他学校又何尝不想培养出志向高远、诚信笃行、思想活跃、言行规范的未来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呢?我们每一位老师又何尝不想教育出这样的孩子呢?这是我们的共同理想啊!
. C( Z' K* w4 K h; _( _- {9 H2 @& h0 R: \& _$ H# e% ?/ f; P( j
北京市十一学校他们迈出这艰难的第一步了,而且一直走的挺好。他们没有沾沾自喜,也没有藏着掖着,把他们宝贵的经验写出来供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反思。虽然说,十一学校的改革不能复制。但足以引起我们的思考,让我们不再故步自封,愿意去强化深度学习,为努力建立现代学校而奋斗。$ i; P; ~$ l8 L. J1 R, d
9 P" w0 H/ V" Q$ ~* t马克·吐温曾说,“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没有成功以前,人家总说他是异想天开”。而我们很多时候就是担心别人说我们异想天开,担心失败,所以就不去想,不去行动,安逸的待在自己的舒适圈中,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读《非常理想,特别现实》这本书,我除了看到北京市十一学校章程与制度的严肃、规范、新颖、面面俱到,更看到了他们学校集体强大的团队意识,强大的凝聚力,他们是一批有着同样理想与坚持,愿意为了祖国更好的未来,学校更好的未来而付出的一批人。在改革中,这是极其不容易的。
: j8 B/ E, A$ S* Y# p/ j& w0 O6 i/ j' t% W/ q. c. x J8 s
回到我们的学校,虽然我们不能直接复制十一学校的改革,其实这也不现实,不管是从师资还是资金等等方面,我们都难达到十一学校的要求。但我们可以在实际能力范围内作出我们的改变,让我们的学校变得更好。- C% P9 ]5 R1 q& P! {7 [, S, P
5 Q0 B( v! {3 {* X2 u# _6 K" _以下是我读完制度集,从一个普通老师的视角出发的一点想法。
6 b' V; |+ Z+ j% O: D# o l q$ R. L- ?; e8 s
一,团队意识,制度设计。
0 q% ]1 ^; v4 R! |3 s/ Y
_: {5 }7 F. N# Q0 y7 o' h( N“评价团队才能形成团队,只有团队才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都说一个人走的快,一群人才能走的远。由此可见,团队力量远远大于个人。在一个组织内部,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合作,通过合作形成组织能力,所谓攥起的拳头有力量。当我们着眼于评价团队,一个年级或同学科的几位教师目标一致,互相协作,才能产生最好的教育效益,尤其是合作的团队文化带来的微笑、从容、善良,会成为最重要的教育元素影响学生。这些东西远比过度竞争之下的提防、猜忌、迁怒、紧张要好得多。教师群体间当然也要竞争,但我们需要通过制度设计,避免他们之间个体与个体的高利害竞争,而应该设定一种与不同职级教师、素质标准的竞争。也就是说,竞争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而是向更高的素质、标准看齐。5 A4 U' y1 ]; g1 S# Q6 t, @
9 M5 G' V+ j9 n% m: {; K: Z; {" V
二、全员育人9 Q; s4 d, R w8 V: H. _- p
* B/ }. f" P% y" u- }9 G* b树立全员育人的观念,“人人都是班主任”,每位老师都是教育者,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帮助和指导,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1 ^4 `( Y8 T Y* q e" N- V4 L
0 I. G; t7 m+ ^, w( x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 m3 l" v* q* q9 e, t# F1 I4 w& a7 A
; C3 D R/ I+ S8 r% `老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智不健全的学生,! Z3 M% S/ p8 A7 {' y0 g( Y0 M# W0 Z
0 L2 K; h4 { g5 r8 }) z$ w
允许学生犯错。当然,我们不能放任对学生的管理,可以对不同年龄、不同特点的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汇总,允许这些问题在一定时间内出现,才是教育的开始。当我们的运行机制允许学生犯错,并给教师留足陪伴、引导、教育的时间与空间时,容错机制才能形成。
* P, e# z6 T b( k8 b% P1 o+ R* r8 s- A" }. h* ^
四、坚持多元评价- S6 }3 D6 n+ v o: m& L0 B
0 Z( H# [5 d, T; }5 {. H. r' Y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一个成功的学生;多几把衡量的尺子,
* H3 \2 i4 ]& w* l2 L$ U/ B, U
! @/ J6 z- c* a8 |( k: u+ K就多一批好学生。尽管分数对升学的决定性意义没有改变,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能力和素养已经成为社会各行各业最为关心甚至最为稀缺的资源。如果我们一味地根据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我们不仅愧对学生,使他们无法应对未来的挑战,对学校发展也是有害的。+ B7 A8 s, }5 I- r- h8 k" N9 ?
4 ?. R* n7 S6 \) A$ ?! L对老师也理应如此,在课程与教育教学领域,校长和年级不应该以行政手段推行某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各学科应选用各自不同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提倡百花齐放,对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教师,各学科应该允许他们以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探索,避免一刀切的教学方式。' M1 {! y9 {! V$ S* S+ }
, S, r2 j6 W! H! B1 s
而教育的效益需要学生毕业很长时间才能得到检验,因此,老师的教学水平也不应该简单的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判,就算拿学生成绩来评判,也应该拉长一点时间,把成绩的取得放在一个合理的周期里,让教学成绩的获得更符合教育规律,只有这样,对老师工作能力的衡量才比较合理。- a1 k+ y# J' [& y0 q' f. e
: V) @! u5 q, l# e8 q+ w
正如这本书的标题,非常理想,特别现实,我们看着别的学校改革的很好,但在自己的学校,有的时候感觉一个新想法都很难实施下去,一个新教学软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在老师中普及。我想,可能是人的天性倾向于固守现状,习惯待在自己的舒适圈中,更何况有的教师在各种不同的学校或组织中经历过一些对过去变革浪潮的失望,他们一般都不愿意再次将双脚踏入变革的浑水之中。所以,变革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可能一招包打天下。较妥善的做法就是培养先锋队,让少数人先行先试起来,允许其他老师落后。当然,培育先锋队不可只选一颗独苗,应当有意识的选择多元、多样、多个团队,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规避可能的风险。( u/ ]. n3 n* E" |
6 ?* o" m- \6 L
值得庆幸的是,从国家层面到学校都在为之努力了,我作为教育界的一位普通教师,也希望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期待着一切都越来越好!
" c2 x: N7 i+ M5 a5 H
4 ?: I- A/ o: g1 |3 Z! ~) [7 J2020年5月14日星期四 . E/ i( B9 W& I0 X0 [
9 l- R, _( |2 v( e8 T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db5c670102z8i4.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