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日月星汉8 k5 H) r: Z1 h
( K: s6 b# e3 G C: A; z
内在胜利:你能不能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B' g$ W9 d1 w; D5 b, D3 A6 _
& x+ n1 \& L! k6 S6 g$ M
平时经常赢林丹,但是排名排不过他,因为顶级运动员的心里素质是非常强悍的。! l( P- G& \0 `
由于紧张,动作僵硬,然后内心在不断地批评和评判自己,有两个人在拼命地作战,所以大赛时连平时训练的70%都发挥不到。: c9 x& p1 R0 j, q
目标:放松的同时,专注。如果放松到像看电视剧一样,那么你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但是如果你专注到肌肉紧张,那么你也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8 W9 m4 G/ l3 C# |0 J) J+ a g7 N* G: q6 Y6 D; C
第二,要找到根本上的自信,这个自信不是来自于评判,而是享受到过程当中去。* w" T: \5 \# P+ g4 s+ a
" b- Q6 @, g) ]8 z: d" G+ @! U. t3 ]
第三,放下杂念,全力投入。! I9 h' z6 |& D" |
5 s @5 I9 C, A# E3 a1 K有压力状况下的活动的人,明明知道却做不到。: O0 Y& n4 t! @4 }/ y" Q
交换场地时,你小声地说,“你今天右手怎么打得这么棒啊?”只要你说这么一句,他下半场右手一定打得很糟。他开始在意自己右手为什么打得这么棒,他想要保留这种状态和感觉,他分心了,一旦他内心产生了评判,那么他那个身心合一的右手就消失了。
4 Y1 m# T! ]8 M7 ?3 i, X y! j0 X7 H
在任何情况下,我们内心都有两个自我。第一个是下达指令的自我一,第二个是执行动作的自我二,这个自我一就整天唠叨自我二。
; y" h3 k" ]3 S) V. ]8 `4 F; }
" _" W n8 D& t; y相信身体的本能。你要给它真正的信任,才能把他的潜力发挥出来。- j4 l( M4 w4 N) i% M
自我一和自我二更像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对孩子充满信任和爱心,会顺其自然地让孩子按自己的方式去做,即使犯了些错误也没关系,因为他们相信,孩子从错误中也能有所收获。
/ F: E# a' P% c2 |, R
/ H6 n5 L9 G$ _3 A4 H' u' C. p顺其自然的前提是用画面感来学习。看电视转播,模仿这个动作,没有人教过他步伐,他在业余选手中可以打到相当的厉害。所以,人对于画面的记忆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 ^% ^+ n8 q* y+ }8 P f有三种方法,第一,把期待的结果图像化。第二,不用自我一刻意的参与。给自我一一些事情干,例如盯着网球的接缝处。这样就解放了自我二,你最厉害的状态是不动脑子的状态。第三,扮演超级巨星。- B; [8 g2 {7 G3 g) }7 I
# j6 ]$ M2 b$ j/ ]7 ]小心个人满足感,你特别想要留住这种感觉,这叫患得患失。
; v4 k5 N( s1 ^6 h9 ]& v色声香味触,都能用来安放自我一,那么你的注意力就集中了。对于武林高手来说,一秒等于1000毫秒,打对手就像打木头人一样,觉得对方好慢。而对手那里,注意力是涣散的。
' ~% K" e' k9 j9 i" N' j% p6 j% Y, F. R7 B. w* v, C
你也可以把自我一放在呼吸上。
% [. U2 E: H& H% A1 l9 t7 K孩子认为输比赛会让人无法感觉到爱和尊敬。比赛一定会有胜负,你应该更看重的是自己内在的胜利。$ r4 F7 s5 z# D" y* _3 k k' h
' `7 I9 v6 K! e5 K1 ^- e2 z有些人完全陷入成功的压力中无法自拔,另一些人则采取反抗的态度甚至逃避竞争。一心追求可以衡量的成功,却忽略了其他,例如悉心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向深爱的人传达内心深处的感情,思考自身存在的最终目的。
/ r2 H( i' a1 x$ p7 {" ~- J6 |& b0 Z! ]+ B* _" B0 h! b5 q
你以为你得了冠军,全世界都会爱你,其实就是颁奖典礼结束了,热闹劲就结束了。并没有得到虚妄的爱和尊重。
( X& @- O: [' ] s
# G, D8 F* @$ K) W% t: U) U不管什么比赛,都想象是在冲浪,对手是大海,大海越厉害,对你越是挑战,应该享受它。竞争的意义在于激发每个人的潜能。
+ X$ g, _6 ?( B. [3 [% O
, [) c- C6 d- n尝试把自我一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然后放弃评判,用画面感调动一个最理想的画面,然后朝着这个画面不断地模仿和努力,然后把竞争视作是教练,让自己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强悍。
; B% S- [4 H4 ?6 \4 g+ [- V& Z" W6 e9 ?$ Q- v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cc8dd80102yo5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