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康说书
《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这本书中的确有很多发人深省的东西,然而令我疑惑的是有许多似乎和自律无关,也许有一定的联系,但这样的写法让我抓不住主题,与其说作为一本促进自律自由的书,不如视为一本作者生活中的经验之谈。 自律是什么呢? 百科这样说:遵循法纪,自我约束。自律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人格力量 我从来不是一个自律的人,我无法做到持续性的自我约束,曾经的我也未曾真正渴望与认识到这样的自律,当我总为某事绷得越紧,放开之后我就会像弹簧那般乖张得越快。所以我从未学会自律,我只是短暂地被它屈服,继而将肆意当作自由,将纵容当自爱。 选择自律与否主要产生两个层面:一个是待在舒适圈里做一个无知即满足的咸鱼,一个是向意志挑战延时快乐的扑腾者 。两种选择无过无错,除了自己的生活,谁也评判不了。因为你认为是咸鱼的人可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律着,你被TA自己创造的外观所蒙蔽,你心安理得停止脚步和TA做一条咸鱼;你认为是自律的人正觉着自己仍处于咸鱼状态,大部分优秀的人,就像不知道自己已经很优秀那般,从来不认为自律,他们不过是在生活的舒适圈里游走,如鱼得水。 一种信仰 有人信仰宗教,也有人信仰自己。前者相信超脱于万物的神明,有一个强有力的支撑,跟随教条规矩过活这一生,不轻易死亡,不妄为,在框架中设定这一生,在规规矩矩方方正正中舒适自由;对于那些信仰自己的人,衍生而来的就是自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梦敢想敢做,有爱敢爱敢被爱,有目标敢立flag,有原则与底线敢不妥协,有挫折困难敢绝不退散,有孤身只影敢坚持不弃,不人云亦云,不半途而废。 《我们与恶的距离》中有这么一句话:看得见的东西,不用去相信,看不见的东西,才需要去相信。相信自己能改变,相信自己能自律,相信自己能坚持,相信量变引起质变,相信自己就是自己。 一种自省 自律的人,会省视自我,“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集注》)。 应该注意的是,自省不仅仅是自我批评,省察缺漏,它也包括自我肯定,对过去的总结,对未来的积极。我们大多都在自省,只不过有时 对正负面的自省过多或过少,失去了平衡,不能正确对待,走向极端,演变成自卑或自负。 一种自警 “人是一种很乐于接受自我暗示的生物,你给了自己消极的催眠,那你很容易变得颓废不堪,但若你给了自己积极的信念暗示,你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改变,直到实现它。” 对于一些不利己不利他人的事情应该有警觉感,不触碰底线,不违背原则,不越过界线。有些事真的只有零次和无数次,若过界了,就破界了,再次经营或者恢复也不会是原来的样子。那还不如从不越界。 一种自爱 我也曾以为我爱自己,事实却是我用错方式爱自己,甚至并没有真正爱自己。 那是以爱之名的纵容与放任, 不是情理适度的尊重与自由。 不要像溺爱孩子那样宠爱自己 应该像尊重他人那样平等对自己。 一种觉悟 “我们容易缺乏独立的思考,害怕变故会带来不能承担的结局。容易按照别人提供的证据,顺着对方的思路走下去。我们太懒了,固执地维持自己想看到的结局,而不愿意相信也许这种结局是错的,即便是对的,我们也懒得证明它是对的。” 从小时候身边就充斥着他人的想法:你不可以做这不可以做那,你需要怎么做不需要怎么做,你应该喜欢这样不应该喜欢那样……太多太多他人的思想会影响我们,暗示着我们。 所以,我们的世界,不仅仅只是我们眼里的世界,也是他人潜移默化的集合。 我们从小学、初中、高中逐渐接受同化,同化为一种思想,同化为一种努力,宁愿复制黏贴他人成功的途径,怠于去自我创新,我们会有自己的思想,但更多的是接受身边人的指示。对于脱离同化人的异化人,我们会用奇特的眼光看待,或惊讶羡慕,或冷漠无视,或不屑鄙夷。 并不是说同化不好,这很好,也很必要,甚至需要同化来形成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虽然这很浅显,也很容易走弯路,终归是他人的,不是自己的,不是自我思量、自我经历、自我行动、自我习惯而内化的。 为什么要上大学,甚至进一步学习?大学应该是一种异化的阶段,在同化中异化的过程。 在这里,我们可以继续同化自己,也有选择去异化自己的权利。走哪条路决定了生活态度,甚至以后的人生道路。 从某种层面上说,异化是一种独立,可以随波逐流,但这必须是自己的深思熟虑,此后人群中也有自己的一席;可以拾人牙慧,但这必须有自己的深思考量,此后道相同共为盟。大学的年纪刚刚适合,有青春有活力,敢闯荡敢试错。也许大学之外也能经历,但是所需成本和精力要多得多。 (如今已有在更早年龄段异化的趋势,但从大众看来主要于大学、进社会阶段体现) 一种素质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善于操身心,收放吾自由”
购买主题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2 金币 才能浏览
|
Powered by Discuz!
© 2019-present New So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