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法式小玫瑰
谈及年仅44岁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阿尔贝·加缪,脑海中最先涌现出来的大多是:荒诞哲学、存在主义、二元对立、局外人......以及,他在文学史上塑造出来的经典人物形象“默尔索”。 《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之一,篇幅不大,仅有五六万字,但却成为法国20世纪一部极有分量的文学作品,可以找一个悠闲的下午,泡一壶好茶,走进“默尔索” 的世界。 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福克纳说:“加缪有着一颗不停地探求和思索的灵魂”。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并不像平常阅读的小说那样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更能彰显出加缪不断探索的步伐。 01 绝大多数的极少数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 小说以这样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陈述亮相,我瞬间就被带入压抑的氛围中,心头一颤,面对母亲的离世,这句“搞不清楚”轻而易举地就会触碰到人类的良知。于是,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焦灼地等待验证我对默尔索的偏见。 毫无疑问,我不会放过默尔索的任何言行举止,他就像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随心随性,自由且散漫,他的所作所为不加修饰,更不会掩饰。确切地说,默尔索内心真情的流露与世人所奉行的丛林法则格格不入,反而显得格外刺眼。 “您不想看? “不想。” 似乎一切都太荒诞,默尔索连母亲最后一眼都不看,他也不知道母亲多大年纪,在守灵、埋葬的时候不曾落泪,甚至在妈妈入土为安的第二天就跟女朋友寻欢作乐。 痛失亲人是切肤之痛,心里悲恸到麻木的他,仿佛是个“局外人”一样,看着神情沮丧的众人,愁容满面、呜咽哭泣。然而他的所作所为不合时宜,脸上没有悲伤,也感受不到至亲逝世带给他的悲痛欲绝。 后来,我捕捉到其实他并非冷漠,小说中的原话是:“毫无疑问,我很爱妈妈”。默尔索之所以选择把妈妈送到养老院是出于无奈,拒绝看妈妈的遗容可能不是残酷无情,守灵时抽烟、喝咖啡、打瞌睡更不能证明他是一个良知泯灭的人。 当老板想要提拔他到巴黎工作的时候,问他愿不愿意,默尔索说:“人们永远也无法改变生活,什么样的生活都差不多,而我在这里的生活并不使我厌烦。”老板觉得他缺乏雄心大志,恨铁不成钢,于是败兴而走。 女朋友玛丽问是否愿意跟她结婚,他说结不结婚都行,如果女友要结婚,他就会结。在玛丽眼里,结婚是一件大事,默尔索反驳说“不”。令人咋舌的还有,玛丽问,如果是另一个女人提出结婚的建议你会答应吗?默尔索说:“当然会”。 读到这里,我坚定默尔索不是虚伪、麻木的人。生活在世俗萦绕的世界,他是个“另类”,无论是亲情、友情、工作和生活都与世无争,顺其自然。与其说他情商低,不如说他早已看透世界的荒诞、人生的荒诞,他是绝大多数人中的一小部分,明白生活的荒诞,依然努力生活。 加缪《局外人》塑造的 这一经典想象不得不引人深思,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活在世界上必定深谙社会丛林法则,那世俗规定的一切都必须遵循吗?例如,稳定的工作才是好工作;到了一定年龄要谈婚论嫁;追逐潮流才是时尚…… 也许你的心里也藏着一个与世界格格不入的默尔索。生活中太多的道德绑架,太多的人被一些标签压得喘不过气,总有人情世故约束着必须怎样怎样。生命中每当遇到像默尔索这样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内心应该是无比向往的。 绝大多数人群中绝大多数的那些极少的人,遭遇挖苦讽刺的时候理应仰天大笑:“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02 荒诞的世界中寻找平衡 《局外人》的核心情节就两个:一个是默尔索母亲去世,叙述他处理后事的情况。另一个就是他杀人以及被判刑的过程。 默尔索无心杀人,原本是好心帮助邻居雷蒙,扣动扳机仅仅是正当防卫。然而令人瞠目结舌地是,在案件审查中,所有人对他杀人的前因后果并不感兴趣,反而去调查他的个人生活,找来了许多熟悉默尔索的证人,试图证明默尔索存在道德问题。 尽管默尔索再三提醒安葬那天的事与犯案毫无关系,审判始终离不开他在妈妈下葬那天“表现得无动于衷”,庭长认为这些表面上跟案子无关,实际上关系颇大。语气坏阴坏阴检察官也质疑默尔索说开枪纯属偶然,身为检察官一直在力图证明被告杀人纯系出自预谋,可笑至极。 最终,庭长宣布“将要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在一个广场上将默尔索斩首示众”。对于默尔索这样诚实无害的人来说,,在精神和道德上“无休止地上纲上线”,判决太无情了,着实令人痛心。 加缪曾给《局外人》写过一个序言:“这本书的主人公之所以被判刑,是因为他不参与这个社会设定的游戏……
购买主题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2 金币 才能浏览
|
Powered by Discuz!
© 2019-present New So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