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鸣5 s0 `6 _( L3 j* w& W
+ s! E4 S+ p4 D% Y' u% O在中国,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的择校,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一大困扰。形成这样的困扰,其实不是由于东方人的特性,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是体制的原因。
9 K0 z: @& z* O
' U" q( L6 j" K: b9 ~无论哪个国家,只要教育资源存在不均等的现象,人们就会择校,选择教育资源比较优厚的所在,让孩子接受好一点的教育。所谓教育资源的优厚,无非是师资和教学环境与设备的优越。发达国家解决这个问题,一般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日本式的,在义务教育阶段,几乎没有多少私立学校,所有的公立学校资源均等化,教师各个学校轮岗,任何一所学校不会跟别的学校有什么不同。还有一种是美国式的,公立学校资源均等,但同时存在大量的私立学校,私立学校可以存在巨大的资源差异,但家长得另外付费。
8 y- i, ]& A; G9 c7 s6 d
+ s$ H5 d& L6 ^+ R; }然而,在中国,却既不像日本,也不像美国。公立学校的资源差异巨大,别说城乡之间,就是同一座城市,好学校和差学校,师资和设备以及校舍同样差别巨大。尽管也有一些收费很高的私立学校,但这样的学校,就算其中最好的,也比不上好的公立学校。
% o6 D* f; j) E& s6 H
! D9 p, j) `& X& _一些教育部指定的示范学校,在资金和别的各种方面,都可以得到政府的倾斜性的支持,因此吸纳了最好的教师和学生,升学率每每是同城其他学校的几十上百倍。每年北大和清华在北京招生指标大约200多,但当下北京最好的中学人民大学附中,升入这两所名校的学生,就能占到一半以上,这还不算去国外名校的。即使在义务教育阶段,这样的差异也是同样存在着,好的小学和好的初中,能升入名校的比率,要比差学校,高到不可以道里计。
3 I5 G$ c9 `( M: i% ? C
( C; T# N7 `% s0 e/ h显然,在这样的状况下,让人们不择校几乎是不可能的。无论教育行政部门如何三令五申,下多少禁令,择校都势不可挡,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官员自己的子女,一样在择校。而且由于有现官现管的优势,择起来比别人方便得太多。7 b8 g- v$ I& I" ?5 T) ~0 W5 U X
: B4 [0 v9 p' P1 o6 i& }
教育资源的均等化,当然是解决择校的一个办法。但是这样的办法,实行起来很有难度。漫说在全国,就是在同一个城市,实行教师轮岗,都会遭遇巨大的阻力。上班的不便,其实还是小事,更大的问题是,实行了几十年的单位体制,在轮岗面前怎么办? _5 A" W6 F* \# W* w5 [
9 N; R1 L, G' N7 Y- e6 j! C c
教育行政部门,怎样实行以往盯人头式的管理?如果打破单位体制,教育行政部门自身是不是还有必要存在?一旦触及到了行政部门的利益,改革就会立即遇到肠梗阻。+ }1 D" Z+ l$ a
/ N9 z) v" f1 B
更进一步,说到底,当下所谓的中小学名校,无非是在教人应付考试方面比较有功夫而已。好学校的所谓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能较大幅度提高学生考分上。但是,考分高,并不意味着学生一定就优秀,甚至很可能相反。4 p( P! C! r/ w+ b1 Y
2 ]* U: c ], [中国的教育喊了这么多的素质教育,姑且不论这个概念是否合适,但实际上素质教育到今天还是一个幌子,骨子里还是应试教育。即使是名校,在培养学生读书,思考,研究性学习方面都没有多少办法。如果真的有一天应试教育改变了,那么当下的所谓名校优势,也就不复存在了,当然,人们也就不会这样疯狂的择校了。4 Q8 V+ q q1 j, M4 k
$ r/ z- k0 H$ `8 c& ~+ S2014.7' p" s2 I$ Y5 J
" a; V' n- Q0 z8 g' g3 n; H% j
本贴链接:http://newsoul.xinzengwj.net/thread-2476-1-1.html+ P! B& P4 w! b; ^
: X- }( c# w7 Y( U
( g& U ~6 E: l
原文地址:blog.sina.com.cn/s/blog_4ac7a2f50102uy6z.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