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聂小欠
H% B) P9 S: B! t& J/ n0 W+ J; j- s+ r! S4 z. S+ q
《荒原狼》这本书是黑塞代表性作品之一,小说的情节是非常简单的,作家哈勒尔是绝对的主角,他常常闭门不出,认为自己的内心深处有一只“荒原狼”,“人性”与“狼性”并存。
( \( m+ X7 w3 |) V% L
" X) f/ n+ J2 a' H! c7 Q, T# t9 N这是一本现代主义小说,它本身的幻想色彩浓郁,充斥着大量的象征手法,结尾的意识流描述更是锦上添花。9 \" G3 D2 t L+ C
4 m. h) s- A. }* w. ~
之所以,有如此多的隐喻性描述,是黑塞内心的、精神上的探索。如果书中的想法是黑塞真实想法的话,我觉得黑塞一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境障碍。4 \$ x) M' [1 X" m
6 T# H- v0 H( U
主人公哈勒尔的“荒原狼”情结,让他的精神与肉体,想法与现实产生了割裂。
( i+ E) t. C; t; e
' Q& w K ?; U4 ?5 E5 f0 t; h为什么会有“荒原狼”,这不是因为主人公生来如此,而是哈勒尔的想法与社会主流不一致,当时所在的年代,正是德国在一战结束后,二战开始前的时代,人们并没有从一战中进行反思,而是有成千上万的人热切的准备下一次的战争,到处充斥着民族主义,复仇情绪,而主人公对此不以为然,对战争更是抱有反对的态度。这一切让哈勒尔觉得孤独,失去安全感,对外界充满着不信任,唤醒了他内心的“荒原狼”。
% ^8 ]7 s3 ?$ [! Z: T( ~
5 S+ ~, b) R, D7 x% O: I之所以分裂,是因为哈勒尔同时对秩序,对普通生活的无法摆脱和乐于享用。' N( @. F P/ i8 g- H
. G. Y5 n- N" ^- p& {0 Q" q" e9 [
我认为这种分裂,是主人公或者作者黑塞本人对自我的不接纳,人同时可以爱与恨,感性与理性,即使是种种看上去自我矛盾的心理,也可以通过接纳自我,设立边界从而整合。整部书从开头的写实,到结尾的幻想意识流,也可以看出黑塞是想通过精神分析来剖析自我,寻找希望。
9 C) G8 q; Y$ F3 l Y% a
# g5 f$ k' o. O+ B在我写这篇书评的时候,才发现原来黑塞有过抑郁症,在那个时候接受过荣格学派的精神分析治疗。所以,也可以看出,他把这种自我分析融入到作品中,让作品的哲学意味很浓。
* ~# g! b- U$ W( D q, g
$ `6 P9 A" L- Y L7 _9 |从作品本身的意义上来说,技术的发展,社会的物质化,让精神世界越来越不受重视,传统的文化也好,人性道德也罢似乎一切都不重要了,到处都是欲望的膨胀,而黑塞这部作品的思想力量,成为了时代的经典。
3 L5 M# l4 Q9 x6 n7 x `4 z4 ?​
' R- e& h% ]8 q h) ?/ E# X8 E* |& v8 Z4 t# t
! F$ I" {" j; l/ R# e
本贴链接:http://newsoul.xinzengwj.net/thread-2558-1-1.html
1 z( K! U# ]( E |) h3 b
, n, Y( @7 N8 J3 X9 A$ n9 A; |$ ^* ]$ u/ H( {. J
原文地址:book.douban.com/review/128375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