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颂网(New Soul)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台湾电影《孤味》观后感

发布者: 小喽啰 | 发布时间: 2021-3-5 10:55| 评论数: 2|帖子模式

文/多尼达克
' T2 J1 H# a8 d
: [& A2 O7 L8 K# t. o) H% M尽管遗憾与去年金马奖的最佳影片失之交臂,但无论是从商业成绩上,还是从大众的认可度上来看,《孤味》都堪称去年台湾电影市场上最出挑的一部作品。) E/ j  a' J, e
: H. R6 ]. m2 r" L! A: ~

5 {  n& c8 F0 O! P0 d
, I$ e% s. Z0 s: z: u+ ?. K4 O在题材不占任何优势、主演阵容星光黯淡的前提下,该片以高达1.9亿台币的本土票房,一举斩获了台湾电影票房年冠,与亚军电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拉开了近一倍的票房差距。
. v: ^; K, ^4 ]% e; }8 W# L2 g7 {* X3 o" b$ Y% h. u& X
而自二月正式上线流媒体以来,该片始终稳居豆瓣8.0的高分,是去年华语片中大众评价最高的剧情片之一。对于一部长片处女作来讲,如此优异的表现无疑更令人刮目相看。8 b: x  X% w; h  ?* r
2 L' M, P$ _0 O8 F% \7 c* A
从题材上看,《孤味》是典型的台湾家庭伦理片,是一部带有所谓“八点档”特征的电影。整部影片讲述了母亲林秀英与其独自抚养长大的三个女儿为离家出走的父亲举办葬礼的故事。/ i, a" W! o+ }' \9 Y
6 m. O# w! t1 o) Q' n0 l; \  S
抓马的家庭关系、苦情的女性人设和肥皂剧式的选题……这样的作品似乎与“高级”沾不上边,但影片《孤味》确实做到了高级的处理。- L% q5 c% y+ E- ^4 n7 }9 j, c
8 ~& Q- s  O# P( W* b' F2 D- M
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孤味》拉进观众距离的方法。电影的生活气息立足于对台湾文化的呈现和对人物细致入微的观察。乡土文化的呈现体现在片中寿宴戏、丧葬戏这些仪式性浓重的情节上,但并不局限于此;对鱼市、车站这些街头巷尾人文气象的频繁展现,同样也是支撑整部作品生活气息的重要组成。* K$ U: }4 q& r+ L+ n6 B. u. D' X) Q

3 }8 @/ U4 S# m% U$ p这种生活气息的细节化营造直接拉进了作品与观众的距离,我们也充分地相信了电影就是寻常生活的一个角落。
! W+ F! }  f5 p/ V/ {/ T; e7 M/ R0 y- j' @
生活气息在每个角色身上均有所体现,但最能体现的无疑是细节丰满的母亲林秀英一角。《孤味》是在导演许承杰2017年的同名短片基础上延伸的,而这部短片正是许承杰以其外婆为原型创作,对于角色该如何塑造,他最有发言权。# {$ m6 \! s; R, ^

4 ~. i% z' z3 i5 _其次,林秀英一角的成功,与饰演者陈淑芳不可撇开而谈。这是个在其年龄阶段可以加以想象的角色,而比之电影更坎坷的婚姻生活,让她对林秀英种种痛苦与不甘心有着高度共鸣。; V+ L  ~/ v  Q; N: w
% U% h* W) I% h
金马最佳女主角颁给这位总在大银幕上充当绿叶的老戏骨,是对其职业生涯的肯定。但更重要的是,精彩的角色诠释让她的获奖变成了受之无愧的、不需要任何附加理由的事情。
6 V9 `7 t9 `; u' B+ g1 G. {
8 w6 g, m5 A6 c  d3 p- p5 c$ w9 O81岁的陈淑芳在金马颁奖台上抹泪$ t3 o2 X. ^* G3 b+ H2 R/ u  ?1 U
不囿于说教,是《孤味》从“八点档”的俗套雏形中得以升华的重要原因。所谓八点档,泛指女性受众的俗套苦情剧,这种八点档式的电视剧在台湾的影视娱乐产业中曾是重要的部分,被琼瑶剧、短则上百集的《意难忘》《天地有情》等台湾乡土剧支配的恐惧,恐怕大多数80后、90后观众还历历在目。狗血、苦情戏泛滥和通篇说教是八点档电视剧常见的通病。- \; s2 K% }, s+ ?

5 b# D! x6 i, B/ o  Z, i现实题材的电影创作通常都会规避电视剧那种过分狗血、苦情的廉价戏码,但往往还是会不自觉陷入说教的局面。即便那些被奉为大师的电影人,在进行创作时也在所难免地会说教。: B3 u8 D+ O7 }5 E8 c$ \
9 ~( L; q* \4 B# X2 M% O8 N
好的说教有如杨德昌、李安的台湾家庭片,是可以被普罗大众欣然接受,乃至于视为引导自我的生活哲理。在与《孤味》剧本撞车的《海街日记》中,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说教则是平和谦卑,不具有任何攻击性的,他不强求观众接受观点输出。
! N4 Z" P3 G% v% R) r
0 u9 A$ ^6 r8 x. i) I4 E: ~
9 x$ M) F6 Q, G& X+ ?4 Y/ N0 r是枝裕和《海街日记》
# A) {/ D4 M4 m1 l+ @2 ~$ i# k而对于人生阅历有限的新人导演来说,说教本身即是陷阱,它会直接暴露出创作者的思想高度局限,稍有不慎还会造成对观众的冒犯。许承杰在《孤味》中就有意地规避了对一众角色的道德指摘和对观众的教育。
0 C+ h5 E* |$ s( u/ T
9 D( B0 o" ~& ^% t所以哪怕影片的最后,林秀英在那张已经没有意义的离婚协议书上签下她的名字,让“小三”蔡美林以妻子的名义参加丈夫的葬礼。她的这些“和解”都只是作为一种动作呈现,并没有被赋予非做不可的理由,“和解”只是这个故事的其中一种可能。
- @" }. G% d0 {
1 _: l! V) F# C巧妙设计的伤痕女性群像,是《孤味》最有力量的控诉。作为以女性角色为核心关照的电影作品,《孤味》中的女性人物的塑造并非简单地依照于现实经验而成,编剧对母女四人的设计都在潜移默化地指控着家庭中父权所带来的伤害。除了遭到丈夫背弃的林秀英的伤痕显而易见之外,三姐妹的人格在不同程度上都因为父亲出走一事而改变。8 k6 T' ]% }( I+ c1 }

% C; q# `  x" G7 f9 |5 O大女儿陈宛青是除母亲外,受这件事影响最严重的人。她的成长历程都在试图反叛父亲,试图淡漠父亲的存在,然而她却成为了整个家庭中最像父亲的人。在对待婚姻这件事情上,她甚至重蹈了父母的覆辙:与不愿签署离婚协议书的爱她的丈夫分居,而后与多年不见的朋友相恋。/ G# ^3 V* [$ K) t. r2 r% D

" |, Q8 C' Q) E6 B' ^6 p作为父母整件事的见证者,她的个性、婚姻乃至爱情观念都随之变化,连对待生命也无比消极。这样一个原本是有着大好前途的国际舞者,她的所作所为却都带有某种自我毁灭的倾向。
! W8 [" S$ i8 l; @- i3 R3 T3 K* |9 w: ^
二女儿陈宛瑜是看起来最让人放心的那个,她婚姻和谐,家庭美满,工作稳定,似乎完全不需要母亲的操心。但外人不知道的是,丈夫接电话时神神秘秘的口吻总让她感到警惕和害怕。. q( G3 }; V. J" ]: K+ B

1 A2 W% w4 L: F& S& f丈夫郑重其事地准备告诉她大姐癌症复发的消息时,她最先脱口而出的是”你要跟我离婚啊”这样的话,她对自己的婚姻也并没有那么信任。从不顾女儿意见坚决要送她去国外念书的强硬态度上,也可以看出陈宛瑜受父母事情的影响之深,只不过相较于更极端的大姐,她的处理要冷静理性得多。
. G* l) l: k7 [8 c% h. p
$ E, [" J/ D% w7 @父亲是在小女儿陈宛佳懂事前离家出走的,因而陈宛佳是这个家庭里受其影响最浅的人。她对父亲的印象是模糊的,她很早便接受了父亲的伴偶蔡美林的存在,甚至对父亲的态度也是理解多于怨恨。父爱的缺席是她生命中的一大遗憾。
1 l7 Q& L4 I- e, i1 g3 I. M' C
# D3 C2 t) U. S& {7 F母女四人受父亲背弃一事的影响有深浅程度之分,但她们受到伤害都是客观的事实。影片没有借人物之口直接控诉伤害,而是靠着母女四人生命轨迹的不同来潜移默化地呈现,并等待着观众去发现这些受伤的人。( b: U% R, \$ z; f7 d. h

* K, E9 K' e$ d* A, H7 X1 I) k3 |片名“孤味”在台语中意指的是过分专注、执着于某件事,短片版的《孤味》中说道:不管做什么事情就要专心要用心,这样所有事情才会顺利,这就叫做“孤味”。8 m' n! `  K3 c
$ g  C4 |/ F, o6 m
这个词是用以形容母亲林秀英的。这个女人的“孤味”,是将路边生意做成闻名全台的知名餐厅的能力,是坚持早早到鱼市采购新鲜食材的态度,是僵持几十年不愿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下自己名字的行为……- Q" ]# _8 x9 Q/ u

. a- C' U* }5 ^& K4 N. Y2 N但这个“孤味”也未尝不可以认为是孤独的味道,就像影片中所有的角色,各有各的悲伤、痛苦、喜悦和其他无法言喻的体验。没人可以代替他们去经历去感受,也没人可以替他们原谅替他们和解。生活,每个人都要亲自去走一遭。
2 G2 z* n% c3 _) N4 g. V
: v: B  o0 n% u, @: K! O. N( P6 O本文链接:http://newsoul.xinzengwj.net/thread-2866-1-1.html; {9 X% [8 A$ b5 \; `' Y9 o  w: x& x
9 G* Q/ H- L+ Y$ D. C
1 [7 e4 y% H/ V- ?
原文地址:movie.douban.com/review/13297302/

最新评论

hidden
匿名 发表于 2021-3-5 11:07:42
孤味》葬礼上佛家和道家同时登场,似乎从来没有人这样拍过,这恰恰是两个女人的命运写照,蔡女士是佛家,讲缘;林女士是道家,无为而守;而三个女儿“无法代替父亲向母亲道歉”,是儒家的中庸,一部电影呈现了台湾丰富的文化层次。最感动的是最后一程林女士让蔡女士去送前夫,这是对“缘”的一种顿悟,心结也因此打开。
hidden
匿名 发表于 2021-3-5 11:09:29
私以为,称这部电影是当代的《饮食男女》一点不为过。伴随着温文尔雅的气质,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女人一生保守的一道“孤味”。片尾鱼缸里的三条锦鲤顺水而游,印证了爸、妈和蔡阿姨的和解,也蕴含着三个女儿始终相随的爱意;最终那封被烧去天国的离婚书,是母亲能为这个大家庭送上的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温柔。在如此喧嚣浮躁的华语影坛,能有这般爱意满满的文艺佳作,也许是疫情肆虐的年份里,影迷能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J" f0 i/ @) a; R' k. u( n2 u
为兴趣而生,纽颂欢迎您! 立即登录 一键注册

QQ|排行榜|手机版|小黑屋|帮助|纽颂网 ( 京ICP备********号 )

GMT+8, 2025-5-10 00:31

Powered by Discuz!

© 2019-present New Soul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