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Z0 K& J0 ^# @8 ^) ~! r# s( T像这样的做法,以往倒是更多出现于老人被骗婚的事件中,从一开始,靠近的目的就是为了等死后继承其财产,差别只是翟欣欣的做法更急迫而无情。
) S; D* i2 Y5 p" W
z) t& l% L1 T5 s& m9 @5 X实际上,关系推进的速度,也是理解苏享茂人生悲剧的重要向度。
7 E% s3 A! O; C* B4 F7 V
二人相识没几天,作为一个身世、颜值、学历俱佳的优质女性,翟欣欣就在微信上主动说了一堆“特别喜欢你”、“一见钟情”之类的甜言蜜语,还说:“为什么我一看到你,觉得我们应该会结婚,我会为你生孩子,你是我孩子的爸爸……”
( o* g' C0 L9 o- q# V3 \
就算热恋中的人难免头脑发热,但像这样快速推进的节奏,对一段自然发展的恋情来说也不太正常——这哪像是爱情?倒像是销售急切想要完成KPI。
' v2 v( {% j3 |7 O3 z, b她见面就要求买车,这即便不至于吓退大部分追求者,至少也会引发警觉。
" F% Z! j& K0 A7 S有一位网友“野老朝雄”就在微博上说,他2016年曾在网上相亲时遇到翟欣欣,“由于无法忍受她第一次见面就让我买车的请求,我们和平分手。”
" O* l5 W8 ? P/ Z% D
0 h: h; R2 _3 ^
反过来说,这也可能是她试探、筛选、锁定对象的第一步,无法忍受的相亲对象自动淘汰,她可以不用在他们身上浪费时间,高效地达成自己的目标。
( h4 S2 N$ [) q# R+ P! y6 N# T苏享茂究竟为什么在这段虚假的感情中难以自拔?仅仅是因为他沉迷于美色,单纯好骗吗?那他可也是一家公司的创始人,就算缺少情感经历,难道这点社会阅历都没有吗?
' }! l4 v' M" R$ ^+ y5 N Y一个人是否会陷入一段感情,其实和他是否老于世故无关。
+ \' j3 t( P8 P9 ^) R$ _$ _
电影《最佳出价》的男主角奥德曼是个相当精明的鉴赏拍卖师,但他却一点点陷入和一位神秘女性的爱情之中,最终才发现那是个骗局,旨在掠走他的所有藏画。
: `8 R& _2 [$ ^3 w+ d* Z
另一部电影《火柴人》中,尼古拉斯·凯奇出演的主角更是一个老奸巨猾的职业骗子,但他竟然相信一个不期而遇的少女安吉拉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最后被这个假女儿骗走了所有身家。
) c8 X7 Q* F& J
这当然都是虚构故事,但背后的人性则是相通的:再精明的人,内心都有不设防的脆弱之处,而他们之所以受骗,与其说是轻信,不如说那刚好是他们一直以来渴求的亲密关系,是他们缺失的人生体验。
0 ]; d: r* T7 T6 I6 a3 ], H
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受骗的过程也是他们情感治愈的过程,正因此,《最佳出价》的男主角虽然被骗光了所有,但却放弃了报警,仍然心甘情愿地等待着和那个女骗子重逢。
7 |+ \: _* |+ z6 w+ f/ `7 G7 t6 `4 D% j3 I
《最佳出价》剧照
# b* `" l. O5 R8 `+ H3 m5 a- T; a也就是说,真正的关键不在于对方的骗术有多高明,而是那种情感空缺本身,使人隐秘地渴求一段亲密关系能很好地满足自己。
) A0 A" _0 C W- I# V
37岁仍然单身的苏享茂早已跻身成功人士,但正是这样的人,才会愈加痛感生活中的孤独。有时乍看起来,这种人很难接近,对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也相当谨慎挑剔,更不会滥交,然而一旦认准了谁,却会一头栽进去。
9 T& f& `! g: n4 b
从这一意义上说,翟欣欣固然是挑选了苏享茂,但苏享茂也挑选了她,因为她各方面的条件都碰巧完美匹配了他长久以来要找的人,是理想爱人的“道成肉身”。
3 ~1 Y( q# X0 V$ } U: X
至少在有一点上,他们确实相当一致,那就是双方都在搜寻一个符合自己要求的对象,所以一拍即合。
+ b. M) T3 i8 j8 n* W
这也解释了为何他们迅速热恋、结婚:如果说翟欣欣是为了便于更快速地榨取对方,那对苏享茂来说,既然找到了佳偶,磨合只是浪费时间,略过过程直奔终点岂不更畅快?
2 e$ F6 R! P% z E
! w6 [- Y4 `% G
2 s0 ]6 c3 \1 o% o5 |《美女与野兽》剧照
& n) m9 N1 o: p+ W7 b/ c恐怕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个设想存在一个致命的漏洞,那就是把“爱”看作是一个对象的问题,而不是一种能力。
; `8 A% C; k* O( Q根据这种相当传统的观念,只要找到那个值得爱的人,然后把全部信任交给她,就完事了,就像童话故事里一样,“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5 S4 a! F& G7 R" ^
心理学家弗洛姆明确指出,这其实不是爱,而是一种共生性依恋,是一种放大了的自我中心主义。
6 m* I% a5 U. C很多人都存有这种误解,而这往往与原生家庭有关:很多父母以全部力量来防止子女获得自由、独立,把这种吞没他人的虐待狂式共生关系称作“爱”;而习惯了这种家庭生活的人,又反过来相信,把自己毫无保留地交给另一个人就是“爱”,却没有察觉到,那也是一种病态的共生关系。
' I- ]2 T- d, x* h" G5 I; S
- l6 P" {: {5 {( E& U' [$ `9 E* j. R- s/ P3 c- O* A" a
《华丽转身》剧照
+ g. m; r2 C( `# v+ [
这么说不是为了指责受害者,只是指出一个可悲而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太多人误把“爱”看作是一个对象的问题,所以他们并不知道如何去爱,只是在找到那个人之后,无条件地付出。
6 B: j4 c1 A1 @# e7 p
回头看苏享茂和翟欣欣交往过程中的做法,显然缺少双方长期磨合的心理准备,也没有发展自己爱的能力,只知道翟欣欣爱钱,就不断给她钱来赢得她的欢心——钱有点像毒品,一针下去,立刻见效,但有效期却越来越短。
/ V+ g# N# O6 J$ E1 Q
这样一段关系,迟早是难以为继的。
; C( ]& t- q* m7 A
9 M* u+ v" E! k9 a% R( R+ N
亲密关系中的支配
3 E! r, g% E4 U/ y ?9 \ f. p6 A; |) k7 V
平心而论,就算苏享茂对爱的理解有问题,如果遇到的是一个值得他全盘托付信任的异性,那最终事态也不至于如此走向,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依恋、忍让和包容,换来的却是被支配和榨取。
* e- p) g. R3 f* J& Z
上野千鹤子曾提醒过:“在密闭空间中一对一的关系很危险。毕竟只有两个人。二者的关系与夫妻关系相似,很容易转化为支配关系。”
6 u D. P$ f3 m' V1 m从个人主义的视角来看,这很好理解,但在价值观较为传统的家庭里长大的人却很难察觉,因为他们所理解的家人关系是“不分彼此”的,就像中国父母说“我都是为你好”时,往往意识不到这是对子女的控制。
7 G* Y2 Q; x- G/ I. V虽然很多人厌烦中国家庭中老一套的做法,但至少其中确实存有温情,家人之间也可以无条件信赖,毕竟“虎毒不食子”,“难道爹妈还能害你?”
8 ?2 M! N* P3 t, P1 b
那是一种封闭的关系,即便有纷争也是“斗而不破”。按社会学者吴飞的话说,家庭政治的权力游戏“起于亲密关系,终于亲密关系,所以并不是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夫妻之间有啥分歧也都是小事,因为“家庭本来是以亲密关系为基本特征的,即使旷日持久的冲突,也往往和对亲密关系的渴望与诉求纠缠在一起”。
( g- [. C/ |8 V" I4 K
' q5 h! M7 d0 ^这或许是苏享茂的另一个心理盲点,他想当然地以为双方都已经结婚了,就算有口角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夫妻嘛,“床头吵架床尾合”。
6 ~6 g: A; Y3 J7 W! l k然而,但对翟欣欣来说,这段亲密关系既非不能打破(可以离婚),也非目的,而只是她不断获取财物的一个手段——至少从她前后的表现来看,完全看不出她对苏享茂有什么爱意,只是利用对方的爱去支配、索取和占有。
5 _# C- H2 d" Z: G: E
像这样一种“用后即弃、榨干就扔”的做法,以往通常出现在陌生人之间的剥削关系中,所以社会达尔文主义假定,人与人之间只有无情的相互利用,残酷对待他人也不必愧疚,因为他们认定别人也会这么对待自己。然而,当这一套机制引入亲密关系之后,产生的结果是摧毁性的。
; I9 {% @# V6 V3 y
细想一下就会发现,类似的做法并不少见,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杀熟”,说到底就是原本熟人之间默契的信任感被利用乃至滥用,服务于个人目的。
0 S/ x8 N2 `0 G5 T, M, j
有些人连至亲也不放过,比如明星蔡少芬的“毒母”就以不断榨取女儿财物著称。勒索陌生人是犯罪,但勒索家人倒像是天经地义,“是我养了你,你无论怎么对我都是应该的,再过分的要求你都必须满足”。
/ a b7 Y+ [: v" i9 q1 }
. n3 K3 k4 P9 [, @
* p/ i1 R! @' S; P. }3 y3 N《黑暗荣耀》剧照
" P& |5 Y- C- u: Z% t$ E6 |
对于那些渴求亲密关系的人来说,这是毁灭性的打击——你无止境付出是出于爱,但对方却利用你的爱来剥削你,花了多少钱还在其次,更痛苦的是你最终意识到对方其实并不爱你。
& P8 k2 S& i# F: s& i
88万看翟欣欣的离婚证,苏享茂也付了,说明他还侥幸,还想要那个完美的翟欣欣的幻象。当然那本来就是个幻象,但醒悟过来却是痛苦的:那个自称“不世俗”的“女神”其实只想把他当作提款机,而不想和他有什么亲密关系,因为她需要的不是恋爱本身,只是通过谈恋爱(一种工作方式)来赚钱。
/ t4 l2 b1 ?: J; }
对于苏享茂这样一往情深的理工直男来说,这种幻灭感带来的是一道无解的难题:他完全信任对方,连公司机密也全无隐瞒,但这最后却成了她用来勒索自己的筹码。他的自杀很可能就源于这种既爱又恨的死结——按照心理学的解释,自杀者其实希望通过惩罚自己来报复别人。
8 v. b `7 z! U, w3 X- K悲剧就在这里:当他自认找到理想的“女神”时,以为就可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没有防范、全盘信任,认准了就一棵树上吊死了。在中国人对爱情、婚姻的理解中,这种绝对化的专一、忠诚乃是美德,没有什么退出机制。
" n# n* f% ]/ D/ _- W
我一位朋友热恋时全情投入,到头来遍体鳞伤,但当我们看不下去劝分时,他默然一会又叹了口气说:“虽然是贼船,但也是我好不容易才上来的贼船。”
/ S3 \* Z9 x9 ?, E- a0 |+ d: |+ [苏享茂看来也是如此,没有到最后绝望,他不愿放手,也就没有“及时止损”一说,然而,就连这种心理也被充分利用了,因为翟欣欣肯定会发现,既然他能无底线包容自己,那么尽管榨取,继续加码。直到有一天,那根弦终于绷断,这段有毒的亲密关系才终于以鱼死网破告终。
2 z8 c% r/ [, _/ X: G3 D, s ' ?+ q; [9 I0 O6 J
0 d, `5 n) F- F# ^0 M0 l5 \《请与废柴的我谈恋爱》剧照
. u f: K# n& `6 R! s7 k( g$ \% r/ V
如果以为这只是“理工直男上当受骗”的故事,那就误解了这一悲剧。在我看来,此事的教训并不只是“远离那些危险的女人”,而是提醒所有人(男女都一样):即便在爱情这样的亲密关系中,也绝不能丧失独立自主,否则,进入这样一段关系伴随着鲜花满地的愉悦,随时可能转变成个体被任人摆布。
5 n$ M3 q* a' B6 O; c$ G
“爱”并不只是找到那个“对的人”,两个既彼此独立又相互依恋的个体,才能生发出真正的现代爱情。
* j: ^! O6 C: `# k+ J! R% M9 i
3 ~0 y0 K9 k2 f7 F& D" I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 Z o8 U. U6 d) u6 Z8 e+ Q, n5 d l; I( n0 ^5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