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颂网(New Soul)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纽颂网(New Soul) 门户 时评/社评 查看主题

我消费故我在|维舟

发布者: 匿名 | 发布时间: 2023-11-12 22:01|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p6 X( B! v. o: b: S& l! w4 ], c5 Y+ F& x) v- |( o4 N
如今,我们正身处一个消费主义的时代,但这究竟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相关的激烈争议却从未平息。. D+ B" C! U7 {7 p* E, l
& E) X# }2 N) \
对一些人来说,琳琅满目的商品不仅终结了以往物质匮乏年代的种种痛苦记忆,带来了丰富的选择,甚至终于让自己第一次感觉“活得像个人样”了。7 d! j0 d% s7 [' J# e+ O: a

& W, d2 ~  g# r# E/ h# J$ A1 C但在另一些人看来,物质文明根本不能算是“文明”,对消费的物质迷恋冲击了俭朴、节约等可贵的价值观,泛滥的商品造成大量浪费、污染和环境破坏,更重要的是,那些购物狂已经迷失了自我,人已经被商品异化了。' e5 {9 m5 c, ]: v' K: Z
+ T, C. m; ?+ `4 s) o
这两派观点都包含着部分正确性,也都能自圆其说,因而看似奇怪的是,有时同一个人竟能同时抱有这相反的两种看法,应用于不同社会场景,而意识不到有什么自相矛盾。
% ^) r+ T! Q* |  Q; Z  B这也提醒我们,消费主义的好坏,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时代不同人、乃至同一个人的不同生活场景中,消费之神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面孔,简单化的模式化认知可能往轻里说也是误导人的。& S0 i) d" T1 {5 P9 o! Q1 |+ s
$ Q7 @9 T! K# [# ]$ E

4 [' u' R: U2 a( R7 `% |* ^
《商品帝国:一部消费主义全球史》
[德]弗兰克·特伦特曼 著
马灿林/桂强 译
后浪|九州出版社2022年8月第一版

: c; S! y. f0 Y( Y3 Z
5 `- @/ x2 ?" j; E) @' c' U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德国学者弗兰克·特伦特曼著《商品帝国:一部消费主义全球史》回溯了五百年来世界各地消费文化的演进,搁置种种道德争论,而是尽可能地呈现多种多样的消费。

& f5 y; O5 r7 }4 O, ~+ }) v
不同国家的消费社会有着很大差异,“消费”的含义更是经历了复杂的变迁,因为关键是商品背后的人:人们消费什么?为什么消费?他们想通过这做什么?

7 ]( e4 R8 g7 @2 x, D& Q4 x
1
消费的现代性
3 R2 e0 j0 z( `( R4 U5 B
消费社会作为一种社会类型,直到1960年代才真正成型,不过,要充分理解消费主义的来龙去脉,向前追溯到15世纪是有必要的——但为什么是这时候?因为只有随着当时地理大发现而来的商贸全球化,才有史以来第一次创造了一个相对丰裕的物质文明。
% t5 S( q+ F8 c
在此之前,“消费”,特别是占有非生存必需的物品,一直以来其实都是少数社会上层人物的特权,原因很简单:只有他们才能买得起(有时都不用买)远方的珍奇物品。
# S/ j1 O# d0 x" W  [
长久以来,普罗大众不仅一辈子都只有那么几件穷家当,甚至根本是不消费的,因为包括鞋服、桌椅、扫帚等在内的种种日用品和器具,他们都可以自制,偶尔买件新衣服,可能还得兄弟间轮流共享,很少有人能有点私房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2 P7 R& Z4 {9 t# D. l
在这种情况下,物品缺乏商品属性,也不是被用来表现个人选择的,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下,多消费甚至是一种罪恶,因为这可能挤占其他人的生存机会。

9 a; `! f) O: ]* A6 S
可想而知,当社会日渐富足,大量物品在突破自给自足的封闭市场自由流动时,这对人们的观念会产生何等深远的冲击。

2 \. h5 @; T  h$ Q+ t
在晚明,繁华富庶的江南各州县地方志中,几乎无不记载本地原本“风俗淳厚”,但在经济发达之后变得“竞尚奢靡”、人心不古,传统道德和社会等级秩序都摇摇欲坠,因而在我们现在看来是好事的,在当时人眼里却是坏事。
+ u: x, u7 K4 p+ M: d) M( Y% F2 q
在西欧也一样,当时各国都不断推出五花八门的禁奢令,仅有的两个例外是英国和荷兰——这两个国家都是商业最发达的社会,也善于学习如何适应变化,信任民众的自我管理和塑造能力,这不是偶然的。

9 \* B/ X8 [* _8 B- y' h
9 Z8 o% o0 m. ^# w7 r* H

' l# l" q6 r& j' K) M* i; d6 s
因此,“消费”绝不只是“购物”而已,对新兴的社会阶层来说,这意味着他们可以通过对物品的占有,侵蚀原本僵化的等级制度,获得渴望的社会认可。从这一意义上说,最初的消费主义是“向外”的,是“消费给别人看的”,是一种地位的展现。
" B5 Q; \) b: \/ C$ u3 ^  ^
当然,这注定会遭到压制、抵触和轻蔑,靠占有物品来获得感觉良好,看上去似乎也很浅薄,然而,相比起以往那种靠支配他人来获得权力地位,这种经济关系至少文明多了,何况,也正是这样的潮流,才催生了现代时尚。

5 ?/ v9 N& y; U1 Q$ r" E
西欧之所以能率先现代化,秘诀之一也在这里:相比起其它社会,近代欧洲有一个相对发达的市民社会,他们不仅乐于消费全球化贸易带来的各地物品,更重要的是,人们能通过消费行为重新构建自己的社会身份,冲击原有的封建秩序。
: y/ \% W7 z5 I$ H0 z
如果不查血统、不知底细,普通人完全无法辨别一个穷贵族和一个白手起家的富商,谁的社会地位更高,这势必就造成界限模糊,而为新兴阶层向上爬升打开了方便之门。从这一点上来说,消费主义在推动个体的解放、侵蚀旧秩序和旧观念上,可能起到的作用比当时人们愿意承认的要大多了。
( h5 |/ @2 C  `5 ^5 g. P
很长时间里,“消费”都是一个容易联系到负面意涵的词汇,因为人们很自然地认定,既然是“消费”,那当然是消耗财富,而非产生财富。尤其是在19世纪这个“生产者的世纪”,人们普遍相信生产、劳动才是有价值的,纯消费不生产则差不多是罪恶。
. I' w+ L+ w% ~
1913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帕滕演讲主张,一个“穿着体面的职业女性……是许多在其影响下繁荣发展的幸福家庭的支柱”,花钱不是她道德败坏,而是道德成长,结果被听众质问:“你怎么会如此天真?”这位听众无法理解,自己见证了一个历史性的转变:富裕开始创造它自己的道德。

0 f) u2 B; K& s& g% m+ _

4 o; r6 Y2 y7 p2 t6 ]6 a1 ]9 z
0 w0 d3 d) B; i6 g
中国人传统上也相信“勤俭”才创造财富,但梁启超在一百年前就注意到一个中国人难以理解的现象:“西人愈奢而国愈富。”他意识到,现代经济活动是流动性的,如果人人都把赚来的钱放在家里不去消费,那么贸易流动效率就无法提升,经济增长也就难以为继了。
: U% R7 q$ p  r5 C* C' h; V: M
虽然有很多人至今忧虑消费主义对社会的破坏性影响,但一个基本事实是:消费在中国经济总产出中的占比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按本书的说法,“如果消费主义被定义为一种即时满足的文化,即个人消费驱动经济并主导日常生活,那么中国人根本就不是消费主义者”。中国人不是消费得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 ^9 I- m8 k" Z0 q& U
现代化改变了“生产”和“消费”的道德二元观念,因为到了产能过剩的时代,一个越来越清楚的问题是:如果不能继续刺激消费,生产也就无法进行下去了。
! ~1 g$ \) S) @  K
然而,这样一来,刺激消费就势必要肯定物质欲望,改变原有的道德评价体系;而要让人安心消费,首先还得让他们有消费能力,只有藏富于民,才能造就更好的消费者。
, X9 z% x& S& b% ~, F4 M! V
+ l1 e7 b4 ~$ R- P
2
现代人的物质自我

/ Q. a: s1 f+ G3 d
消费主义的出现,改变的不仅是世界经济、社会道德体系,还深深改变了现代人的自我认知。有史以来第一次,很多人的身份成了“消费者”——这似乎不是一个美名,常被视为人的物质化、异化,许多思想家都试图批判商品拜物教来找回人的主体性,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却不是问题的全部。

+ v! s  b/ a2 ~& r
有一点确实不容否认:在几乎所有前现代社会,人们都不是根据对商品的占有来界定自我的(“我拥有什么”),而通常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认识自我的(“我是谁”)。

& b9 F' x+ G1 o+ e$ O1 T% V+ n$ n. e% [- D
一个人可能既是父母的子女、孩子们的家长,又或是某些人的朋友、同事——在这样的社会关系网中,权力地位的含义是基于人的,脑筋往往都用在如何跟人打交道上,然而从文艺复兴时代起,现代消费文化中“权力”的含义却是基于对物品的占有,所谓“我是我所拥有的”。

" F( b  b/ i2 R: C* _9 v

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
( |6 E( _4 }- j- G5 h* I
如果你留意下就会发现,在北欧的影视剧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较为平等,有钱人也很少有架子,哪怕一个开豪车,一个骑自行车,但权利是相等的;反观韩剧中,有钱人往往拍着桌子说:“你知道我是谁?去把你们局长给我找来!”
. i7 L. k- ~. g  f
因此,虽然人们经常谴责消费主义激发了物质欲望、腐化了传统道德,但当把权力从人转向物之后,独立的现代个体也会淡化对支配他人的兴趣,转而满足自己的物质兴趣,通过这些来表达自我、彰显个性,甚至获得尊严。一个发达国家的现代人可能拥有一万件物品,这些物品的总和就是他的自我形象,毕竟如果你不喜欢,那买来干嘛呢?

- l6 _2 a* ^* A* ]' ]: F7 v& J
消费至少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市场选择,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财力和喜好,谨慎地做出自己的判断,也许这难免会有非理性消费,但正是在这样不间断的日常实践中,一个人才逐渐学会分辨哪些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在一个日渐丰裕的社会,这是人人都迟早要学习的一课。

/ e! g( |+ e: M* z8 ^" v
正如本书所言,对战后的年轻人来说,“大多数人还是把流行音乐和色彩鲜艳的衣服视为自我实现的工具”,他们担心的不是商业文化的腐蚀,而是把这作为解放自我的途径,“消费可以是精神上的。拥有更多的好东西并当个好人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 m+ N, X8 ?4 n& w5 f
人们对这些物品投入的不仅仅是钱,还有源源不断的情感和记忆,物品不仅有灵魂,像是朋友和家人,那甚至就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

5 Y' o3 S$ Q8 e4 ?
很多人都会一直记得小时候惊喜的某件生日礼物,而当自己心爱的东西遗失时,又是如何失魂落魄——也许在别人眼里,那些都只是平平无奇的事物,但对我们来说却具有极不寻常的意义。
6 ]* T- G2 G0 E
重要的从来不是物品本身,而是我们与物品之间建立的联系,这不仅决定着它们对我们的价值,甚至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我们自身的内在。
& Q. v1 R7 N9 y9 J' K7 t/ g3 ^
对现代人来说,“消费”已经不再像近代社会那样,是为了向外呈现、竞逐社会地位,相反,这种自我区隔的努力更多地内在化了——通俗地说,“我想成为谁”的问题虽然仍然重要,但人们想成为的与其说是某个社会地位高的大人物,倒不如说是“独一无二的自我”。
: M4 W1 Y" V3 a3 C1 E; B4 D
与此同时,消费也容许一个人把自己变成他者。传统时代的农民很难想象自己还能扮演其他角色,他们因此也就无法代入他人的感受,就像笑话中说的,还以为皇宫里的生活就是“天天吃玉米面馍馍”,但一个现代社会的年轻人通过各种文化消费(尤其是上网和看电影)可以了解到远为复杂多样的社会角色乃至异国场景。不仅如此,消费文化极大地降低了这种模仿、代入行为的成本,只要穿牛仔裤、嚼口香糖、吃麦当劳,谁都能体会一下美国文化的滋味。
- q4 E* a7 t, o
不可否认,非理性的消费行为也一直不少,所谓“购物狂”,就是无目的的占有,消费本身成了这些人的目的,但仅仅道德谴责并不能改变他们的行为,因为这种非理性的根源并不是表面上看上去的“浪费”,而是自我的迷失和虚弱。正如《格调》一书所言,“如今,只有把帽子当作无足轻重的饰物,才能赋予它等级的意味。严肃地看待戴帽一事,只会使自己的身份降低。”

: }0 L: r, a7 t- J
消费主义是一面镜子,映射出我们不同的自我:从来没有千篇一律的“消费者”,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社会,人们可能都面临着不同的处境。这实际上也指明,在一个多元文化的框架下,每个人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状况和思想资源,通过日常实践来获得解放。

9 U  T) @5 U5 K+ p: S
7 `$ g6 F0 b, P
本文链接:http://newsoul.xinzengwj.net/thread-3262-1-1.html

最新评论

为兴趣而生,纽颂欢迎您! 立即登录 一键注册

QQ|排行榜|手机版|小黑屋|帮助|纽颂网 ( 京ICP备********号 )

GMT+8, 2025-4-3 14:54

Powered by Discuz!

© 2019-present New Soul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