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鸣
- K; c& L0 [% j' {( H
9 S2 u8 }1 n7 r* E重视民生,是当今的一种时髦,大众讲,媒体讲,政府也讲。当然,讲一般来说比不讲要强,不管把没把民众的疾苦挂在心上,挂在嘴上,也比满不在乎要好一些。不过,作为民来说,真正想要的,还是把这挂在嘴上的重视,落到地上,好让他们有点实惠。2 Z: V' h2 e+ e7 R/ S
# L# d3 `& i/ f0 V0 t
然而,惠民这件事,说说容易,做起来难。走南闯北,见了好些地方政府的惠民工程,细打听一下,其实无非是官商之间扯不清的挣钱工程,实质上都是坑民害民的。好些地方,即使上面下拨的给农民的补助,除非直接发到农民手里,经手人多半会剥层皮下来,有消息说,连给贫困山区农民孩子的午餐补贴,有些地方都要雁过拨毛,蚊子腿上剥下肉来。% M& @: X) F) N+ l& a5 J& W# Z$ j* [% }
* t- `' e# s/ Q1 g' u
我们的地方政府,具有公司化的倾向,这已经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如果说,公司的政府,在现代化启动之初,对于启动市场化改革,还多少有点正面价值,到了今天,这样的公司化的政府,已经是百害而无一利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今民生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不仅与民争利,而且害民扰民造成的。
0 K. Q; T% O- B" }1 ^, K5 d3 I) \
e% \: s4 s }! ~. W有些地方,所谓的土地财政,从本质上讲,无非刻意限制农民自主土地开发,人为制造农用宅基地和商业开发地产价格之差,挣农民土地的钱。有些地方,所谓的招商引资,无非就是圈占了农地,然后无偿或者低价让招来的企业使用,让农民饱尝企业开工后的污染之害。然后政府还有官员享受招商得来的利益,包括数字上的GDP。
( F6 L9 ?5 P9 K9 r2 d, f1 l9 _# b, D+ z8 H5 `6 W
前一段闹得举国皆知的农村校车问题,其实就是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为了自己的方便,把此前每个乡镇好容易建起的农村学校废掉,然后集中办学,使得年幼的农家子弟为了上学,要不就小小年纪就住校,要不就几家花钱雇一些很差的车做校车接送。农民亏了,但教育部门却肥了。
$ K* s9 t9 a* N7 R) z" t! S, m, T6 B+ c0 c- [ m" g, ]& J
每次到基层调研,基层官员都要抱怨待遇低,工资不能按时发放。但是,地方政府却总是在膨胀,机构越来越多,机构里人满为患。一个小小的县,光科级机关就可以排上长长的一大串,上百个,每个机构都满满的人。这么多机构,这么多人,还都要挣钱牟利,手伸向哪里?当然,政府机关,也可以像改革之初的那样,开个三产,做点买卖。
$ a; g0 z' Z8 q' z: u; M- |1 y# R: D3 C
但是,现今已经不是当初,价格双轨制已经不复存在,而且所有的政府,都半斤八两,扯淡可以,挣钱乏术。所以,要想让政府有利润,只能与民争利,向下伸手。所以,无论上面怎样三令五申,审批权就是减不下来,这边减,那边添。不管经济学家怎样强调政府别干预市场,政府却总是下场边做裁判,边做运动员。
3 e% ]# G4 X2 o5 ]9 r3 J+ M
! ?; r$ |+ f' p6 _, K, _" `5 z民生的问题,最大的难题,其实来自政府。中国的老百姓,无论南北东西,都会自己给自己找饭吃,都会自己想法过好日子,也能过上好日子。即使民众中的弱势,鳏寡孤独疾废,民众也有本事自己解决救济问题。政府要做的,就是维持好社会治安,办好学校交通通讯等公共事业。把机构切实减肥,看好伸向民众的手,管好自己的钱袋子,别乱花纳税人的钱,民生问题,也就解决了大半。1 ]0 M8 T2 y" z) V8 ^
, y$ c5 s" y( Z* L4 i: v% ~
所以说,在当下的中国,所谓的民生问题,实质上就是一个政府管住自己的问题。
$ z# ~) s$ ~8 |) h0 m​
9 ]+ n/ u: s* S- y2012.4
1 o \. k6 `* |9 t8 z​/ r8 [6 e% Z$ V
/ d f% h7 X0 _/ Z3 W3 U
本贴链接:http://newsoul.xinzengwj.net/thread-2561-1-1.html
! l( H4 ?% y* L5 t) F3 J: `9 O7 o' C) v3 I2 R4 k4 F- u
, o0 |$ v$ o b! x7 B7 f: i
原文地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