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鸣; t2 k. t0 J2 M w2 r8 U: a
3 Q' D( a( v6 p( _) ~! Q
过去,人们管不用剧场在街头演的戏,叫活报剧。抗战时期,经常有人演了动员群众参加抗战。比较出名的一个剧目叫“放下你的鞭子”,据说,演到动情之处,经常会有观众忘了是在演戏,没等另一个剧中人上场,就冲进去断喝:放下你的鞭子!现在,这种活报剧已经成为历史了,年轻人根本不知道这玩意是怎么回事,但是,他们在现实生活却很可能被组织进另一种活报剧,接待活报剧。
7 u& k( r0 N9 i f `; Q' i5 Z' ]* a+ W* y1 m% {% g
不管哪个大学,或者中小学,只要有大领导前来视察,学校就得组织人演戏。不算排队欢迎,开会鼓掌。领导所到之处,去了教室,里面的课是事先排练好的戏,去了图书馆,里面看书的人是事先组织好了放在哪儿的,连领导可能的问答,都演练得精熟。+ N* }3 M3 d- X4 ^5 D2 R/ D. Y2 ^
/ Y; N: f9 i0 e/ ]( Q s' d如果领导去了食堂,里面打饭吃饭的学生,都是预先排练好的,自然,食堂那天的饭菜,肯定物美价廉。记得有一年我们学校也来了大领导,事后我们院党委书记总结工作,讲成绩的时候有一项就是组织吃饭,由于我们的学生演得逼真,还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好评。, o3 C, Y( {% |, r9 ^
" I$ w+ H' L( b$ c, P: B0 `. P
这两天,河北省省长到河北工业大学视察,光临食堂。事后有学生发帖,说有预先的演练,而且视察时食堂的饭菜都质优价廉。河北工大居然好意思反驳,说根本没那回事,害得我们都有点好意思了。如果河北工大真的没这样演戏,那可就是奇迹了,这样的奇迹,即使学校方面有这个胆量,有关部门也不能答应的。% q( L; L: G. r. |+ B0 Q
- H# e/ `) k) ~, D5 |; @
在中国,给领导在剧场外演戏是一个传统。刘邦做了皇帝,把父亲从乡下接到宫里,父亲感觉很不自在,还是喜欢原来的乡里生活。于是刘皇帝生造了一个新丰市,里面买卖加上斗鸡走狗一切如旧,但实际上已经是在演戏。刘邦这样做,还可以说是在尽孝,后世的皇帝,让臣子在地面上演活剧,都是为了满足自己。
8 _* s, u* a* [" K! K- G( | P4 Z) O& g5 p
南朝的东昏侯,隋朝的隋炀帝,都干过这样的事。一直到清朝,还有著名的苏州街,里面的街人,从买的到卖的,都是宫里的太监。至于皇帝出行,张灯结彩,黄土铺路,粉刷墙壁,是为了让皇帝舒心。2 o: d/ J# {! c1 y. i( I+ u6 h8 w6 s5 M
& c3 \: R6 f T2 Q0 f# V7 M
而皇帝要体惜下情,接见乡绅父老之时,也都给安排好,衣衫褴褛之辈肯定早早就赶得远远的,而且绝不容许有哪个二杆子出来,说上两句不中听的话。为了达成这样的目的,皇帝所见的各色人等,就必须有人扮演,扮好之后,还得事先排演,这样,才不至于露馅。* d" J' H1 Z+ y
1 B! \2 Y9 r) v7 Y m, A从古至今,活报剧就这么演下来,一代复一代。只要领导足够大,戏就一定演的足够像。领导所到之处,沿线所有可能出现的地点,所有可能出的情况,都事先安排妥帖,有一批训练有素,演技精湛的“演员”等在那里。故事讲的漂亮,话说的明白,领导要什么,那里有什么,想听什么,人家讲什么。
6 h8 \& p% J* C+ V" j# N" M2 T
" E% E+ z% \- ]0 _; f* U$ W记得当年视察我们学校的大领导喜欢唐诗,我们学校就安排了一群人专门在图书馆读唐诗,读跟唐诗有关的书籍,安排专门研究唐诗的学生,恭候领导到来。别说自家的领导来是这样,连外国来宾,甚至台湾的朋友来,只要级别足够高,也要事先安排好人,演练整齐。每个演讲外宾场合的提问者,差不多都是事先准备好的,连提的问题,都是事先老师给拟好的。
4 v5 N" a7 i- X1 I/ Z' v& k; v. d4 R
本文链接:http://newsoul.xinzengwj.net/thread-2069-1-1.html4 w8 k. c9 C4 I' ?( m; e; T0 ?
:6 b* r5 Y* F1 u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7a2f501018fi7.html |
|